白蛉,吸血小恶魔

白蛉,是一类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白蛉不仅叮人吸血,还可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有黑热病、东方疖、皮肤黏膜利什曼病、白蛉热及卡里翁病。仅黑热病,全球目前大约有1200万病例,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病例。今天让奔奔虫控告诉你如何防治白蛉!
一、认识白蛉
白蛉是双翅目白蛉的一部分昆虫的统称。幼虫水生,生活在沿岸的潮间带、泥中或潮湿的有机碎屑中。
白蛉是一种与蚊相似的吸血昆虫,成虫为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双翅,全身密布细毛,长约3mm,口器为刺吸式,停息时两翅竖立,其幼虫孽生于动物巢穴、墙洞以及蓬松的土壤里,成虫在夜间活动,吸食两栖类、爬行类及哺乳动物的血液。其也是热带地区最大的害虫,雌性吸血,有数种白蛉传播严重的人类疾病,包括由利什曼寄生虫(Leishmania)引起的传染病。
白蛉以头部的喙器刺入皮肤吸吮人和动物的血液,被叮咬后有人可毫无反应,有人感微痒或剧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小结节或糜烂、水疱等损害,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若白蛉体内含有LD小体在叮咬人的皮肤时可引起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的发生。
在中国,主要种类有中华白蛉、蒙古白蛉、江苏白蛉,分布在不同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二、白蛉的危害
白蛉能叮人吸血,是一类重要的滋扰性害虫。除此之外,它是病媒传播媒介,能传播多种疾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虫。近年来发现在我国川北和陇南山区存在以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的黑热病自然疫源地。
东方疖:又称皮肤利什曼病,病原是热带利什曼原虫。该病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东及印度等地。
白蛉热:病原为病毒,其可经白蛉卵传至后代。该病流行于地中海地区至印度一带。猴及鼠类等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为自然宿主,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后病人也携带病毒。
三、主要防控措施
1、外出游玩时,要注意当地是否有相关病例报告,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我国5-9月份进入白蛉活跃期,它多在黄昏到黎明前吸吮人血,这个期间居民要尽量避免前往白蛉活跃场所。
3、白蛉孳生地区居民应使用蚊帐、纱门纱窗,夜间露宿或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涂抹防蚊油或驱蚊剂。
4、在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加强犬只的管理和筛查,推广使用驱蛉项圈,或对犬只进行驱蚊药的喷淋,减少犬只的感染。
四、白蛉的防制
环境治理:白蛉孳生地广泛,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整顿人房、畜舍及禽圈卫生,使其保持清洁干燥,并清除周围环境内的垃圾、积水污水,清除幼虫孳生地。养殖场所远离人居环境。
药剂杀灭:通过滞留喷洒药物杀灭白蛉成虫,现在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菊酯类杀虫剂。但对于野栖白蛉效果不显著,可以通过改变离人类生活较近的环境破坏白蛉孳生场所。
个人防护:点燃蚊香,驱散蚊虫,并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止白蛉进入人类活动场所。室外可涂擦驱蚊药水或用艾蒿烟熏防止叮咬。
上海奔奔虫害防治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服务项目有:消杀消毒,虫害防治等。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优势,较强的公司团队,全面的质保服务,全国范围的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