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的“苍蝇” —— 白蛉

白蛉,是一类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白蛉不仅叮人吸血,还可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有黑热病、东方疖、皮肤黏膜利什曼病、白蛉热及卡里翁病。仅黑热病,全球目前大约有1200万病例,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病例。今天让奔奔虫控来告诉你如何防治白蛉!!
一、白蛉生活史
形态
成虫体长1.5~4mm,呈灰黄色,全身密被细毛(图20-18)。头部球形。复眼大而黑。触角细长,分为16节。触须分5节,向下后方弯曲。口器为刺吸式,喙约与头等长,基本构造与蚊同。
停息时两翅向背面竖立,与躯体约呈45º角。足细长,多毛。腹部分为10节,第1~6腹节背面长有长毛,第1节的长毛竖立,第2~6节的长毛在不同蛉种或竖立或平卧或两者交杂,据此常将白蛉分为竖立毛、平卧毛与交杂毛3类。
生态
1、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虫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约10~12cm处为多见。凡隐蔽、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场所,如人房、畜舍、厕所、窑洞、墙缝等处,均适于白蛉幼虫孳生。
2、食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时后吸血,多在黄昏与黎明前进行。各蛉种吸血对象可有差别。通常竖立毛类蛉种嗜吸人及哺乳动物血;平卧毛类蛉种嗜吸鸟类、爬行类与两栖类动物血。
二、白蛉的形成
1、卵:雌蛉交配并吸血后卵巢即开始发育,中华白蛉在25℃左右,从吸血至产卵需7-8天,卵椭圆形,大小为0.38mm×0.12mm,灰白色。白蛉会选择阴暗、略带潮湿和隐蔽的土壤上产卵。在适宜条件下,6-12天孵化。
2、幼虫:小毛虫状,白色,分为4龄。一龄幼虫长1.0-1.5mm,四龄幼虫约3mm。幼虫尾端具尾鬃。幼虫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一般25-30天化蛹。
3、蛹:外形似鼓槌状,体外产茧,尾端连附有四龄幼虫蜕下的皮,淡黄色,长约4mm。蛹不食不动,6-10天后羽化为成虫。
4、成虫:白蛉成虫多呈灰白色或者浅棕色,体长1.5-4mm,全身密布细毛,眼大并且黑,足细长,翅膀狭长并且尖,驼背。停息时候两翅上举与身体成45°角。成虫羽化后1-2天内即可交配。雌蛉一生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进行,可产卵多次。
三、传播疾病
白蛉在传播疾病上呈现“渣”的体质。作为重要的医学昆虫,白蛉属在地中海和南亚附近传播白蛉热病毒;其他则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传播引起黑热病、东方疖、美洲莱什曼和巴尔通氏体病等的寄生原生动物。其中中华白蛉是中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不慎被叮咬后,初起为在白蛉叮咬处发生小的瘙痒性丘疹,可持续5天左右,再经过5天潜伏期后,就突然出现头痛、乏力、恶心、眼结膜充血、颈部强直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同时在面部、颈部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恢复较慢,要经过几次的反复发热而逐渐消退。在初期,可局部涂搽各种止痒剂,如2%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也可搽樟酚搽剂等。瘙痒明显或皮疹严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四、预防白蛉
1、在我国白蛉分布非常广泛,超过了21个省份,并且没有连续性,白蛉一般喜欢吸食人、牛、驴以及犬类的血液。
2、在白蛉活动区域工作生活或学习的人们最好提前做防范。首先环境治理:整顿人房、畜舍及禽圈卫生,使其保持清洁干燥,并清除周围环境内的垃圾、积水污水,清除幼虫孳生地。
3、如果碰到白蛉泛滥的季节,有必要可以请一些专业的杀虫公司去进行药剂的喷洒杀虫。
4、当然个人防护必不可少:由于白蛉和蚊子习性有共同之处,所以夜晚可以挂蚊帐等防白蛉叮咬。也可涂抹蚊虫驱避剂防止叮咬。
上海奔奔虫害防治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服务项目有:消杀消毒,虫害防治等。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优势,较强的公司团队,全面的质保服务,全国范围的上门服务。